《童年》,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他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
高尔基自幼丧父,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
在外祖父家,他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和侵吞他的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一次,高尔基出于好奇,将一块白色的桌布投进染缸,染成了蓝色,外祖父知晓此事后,竟用树枝将他打得毫无知觉……
是外祖母,在他躺在床上休养时,给他带来美味的食物,给他讲故事……
而他的母亲,终于忍受不了这种生活,抛弃了他,扬长而去。
后来,外祖父迁居了。在某一天早晨,母亲突然归来,她教高尔基读书、识字,但生活的折磨使她愈来愈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母亲的再婚,过得依旧不幸福,在丈夫的打骂之下,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高尔基为了糊口,每天放学去捡破烂卖钱维持生计,收获到了友谊和真心。在外祖父的指引下,他开始到“人间”谋生。
与高尔基比起来,我们的童年无疑是幸福的。
我们处于一个和平的时代。科技比以往更加发达,医术也比曾经更上几层楼。
我们有父母的疼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被尊奉为“小皇帝”。
我们有比高尔基更好的生活条件,却总是说自己太辛苦,上学太累。父母让我们做一些小事,还会抱怨几句,“为什么要我做啊!你们自己做不行么!”
高尔基比我们更辛苦,却从不抱怨生活的艰难,更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离开了课堂。
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