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 册

英雄背后的黑暗-----《水浒传》读后感

2014级(4)班[毕业] 姚惠茵 2016-08-24 15:24 阅读(250) 评论(0) 我的作文

说起《水浒传》,我们记起是一幕幕的英雄的形象,是武松打虎的勇猛霸气,是鲁智深的倒拔垂杨柳的勇敢无畏。在书中,领略英雄气概,体会各位好汉的传奇一生。可是,当我看到书中的最后一幕,心里涌现不再是英雄的辉煌,而是英雄背后的黑暗与无奈。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描述了北宋末年,在当代的封建背景下,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到没落的全过程。全书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生动形象描绘当时人民群众幻想出现除暴安良的新英雄的场景。书中典型的草莽英雄形象,也体现反抗封建暴政的愿望。

整部书看下来,我印象最深刻,是武松的景阳冈打虎,还有书中的所谓劫富济贫情节,可到最后神聚蓼儿洼的无限悲哀。

  无论是影视作品中演绎的武松打虎,还是说书的说出的打虎场景,也不及书中文字绘声绘色的场景。每逢读到这儿,都忍不住认真细读,武松打虎的细节,字里行间都体现武松的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性格,这一人物形象让我感受到英雄好汉的霸气同时,武松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我看完《水浒传》时,除了书中的英雄人物令我不能忘怀,还有书中有一丝丝不解的问题。每当书中描写劫富济贫的情节时,书中人物总是振奋人心,可我,读到这,虽是振奋人心,但有所不同的是,我心里浮现一词道德绑架。从古至今,总有些人,总认为,富的理所当然定要救济贫的。其实,富人与某些穷人差的是什么?是富人的十足信心,有志向,他们想有一天定会摆脱贫。可某些穷人靠着所谓劫富济贫过日子,心想不劳而获,多好!可到最后了?贫后变贪,贪后也就剩贫了。读到这儿,我认为劫富济贫已然不再是个好词了,因为当开始劫富时,已经不能济贫了。
  
合上书,赞叹一百零八条好汉的传奇经历,却也叹息于种种客观原因,好汉最终也落了个神聚蓼儿洼。书中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精神应学习。可是,时代步伐加快,书中封建思想应摒弃,我们也需警醒,不能再让英雄背后的黑暗社会重现,绝不能重蹈覆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