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春节压岁钱的调查报告
2016级(7)班[毕业]
刘娴
2017-02-01 13:54
阅读(197)
我的作文
作文概要:初中生的花压岁钱的问题以及听长辈说的一些顾虑,和电视上的一些解决方案。
压岁钱是中华民族重礼仪重情谊的典型载体。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长辈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通过整理资料,觉得今天的压岁钱的确可以引发人们多种角度的分析。
压岁钱的风俗,伴随春节的产生而产生,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了。它最初是基于“压祟除邪保平安”而出现的。传说古时有名叫“祟”的小妖,年三十常常去摸小孩的脑门,致使小孩发热生病。为保孩子平安,人们用彩绳穿钱币置于床脚或放在枕下,以“压祟除邪”。始初用的钱币,是不能通用的钱币,后来逐步改为能够流通的钱币,加以“祟”音近钱,就演化为压岁钱。年三十给小孩一串压岁钱,是在新年里,长辈对小辈的的一种祝福和期许,而小辈由此获得一次可以随意处置的钱,更增添了过年的兴奋和欢乐。鲁迅有过这样的儿时回忆:“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清人也有这样的诗写“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竹,添得娇儿一夜忙。”
压岁钱由压祟除邪的作用演变成对儿童的新年馈赠,由于只是几枚铜钱,价值不大,仍属于一种象征性礼物,内中贯注的是我国“礼轻人意重”的传统送礼观。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由铜钱而纸币,由小额纸币而大额纸币,“钱”的份量越来越重。近些年来,有的小孩子在一个春节可以拿到几千元压岁钱。这么多钱,鲁迅当年所期盼的买“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是远远化不掉的。“商量爆竹谈箫竹”,也用不了它的零头的。压岁钱在这里逐渐发生变异,金钱的含金量越来越超越情意的含金量,这是正常的发展呢,还是非正常的异化呢?值得民俗学家们去探讨。
也有人改变了以前的形式,提出这样新观点:一方面,压低给小辈的压岁钱标准,还压岁钱以象征性礼物的属性;另一方面,向现在少有收入的老辈送压岁钱,让本为爱幼的压岁钱增添敬老的含义,使压岁钱在体现“父慈”情意的同时,也流淌着“子孝”的脉脉深情。我以为,这有助于匡正“爱幼不尊老”的社会之弊,吻合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压岁钱与其它节日风俗一样,是一条川留不息的长河,伴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推进,必然要在变化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不过,发展变化有变好的,也有变坏的。我们要对坏的变化叫停,要让好的继续发扬。
我很喜欢听爸爸讲话,因为讲着进着就开始说故事了,并且大部分是关于他自己小时候的。我记得他在我抱怨压岁钱太少的时候,给我说了他小时候过春节的事。
他说他第一次得到压岁钱,是他的姥娘给的。8岁那年春节的早晨,她给了爸爸伍角钱,说是压岁钱,还说有钱压腰,就会长得快、能上大学、发大财。姥爷也顺手给了爸爸五分钱:这是姥爷给的。他还给我算了一笔帐:“伍角伍分钱,这是大钱啊。一分钱买两块糖,55分能买110块呢!”“哇啊!太大了!”对只有过年时才能穿新衣、吃糖的爸爸来说,110块糖,那得吃多长时间?!他说他那时候兴奋极了。“所以说,你千万不要弄丢了,不要往这个口袋里装东西┅┅”爸爸说他一个劲地应着, 然后就跟着大孩子们去拜年了。一路上他的手老是捂着口袋,生怕压岁钱一不小心飞掉了。人家给我糖和花生,他就把它们放在别的小口袋里,装不下时,长辈们就让他装在大口袋里,爸爸边紧紧地捂着口袋边摇头,实在推辞不过,就涨红着脸说:“我这里有压岁钱。”“哦!原来如此啊!”在取笑声中,我还是什么也没让装。晚上,累了一天的我,终于回到家来,姥娘赶紧翻我的口袋,“钱呢?还在吗?”“当然在了!”我这时才明白,原来这55分钱,还是要交回去的,姥娘说这些钱能买好多盐呢!哎!那110块糖终究还是飞了,早知道如此,还不如多装两块糖呢!看到爸爸失望的样子,姥娘又把那5分钱给了他。在听时,我问爸爸:"这么少干什么这么激动呢?"爸爸说他也不大清楚了,应该是因为第一次拿到压岁钱吧!
爸爸又接着说,他说:"虽然以后的压岁钱每年都在变化着,两元、伍元、二十元┅┅慢慢地,大人们也不再收回我的压岁钱了。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压岁钱在不断地增长,我的年龄也不断地增加着,可我对压岁钱的感觉却越来越淡了,再也没有第一次装55分钱时的兴奋和紧张了。"
现在,我也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了,但我什么也不需要,对压岁钱感觉很淡,收到一百、二百的压岁钱时,一点也没有兴奋的感觉,而且有时还想让妈妈拿着,不想要。爸爸总是劝我收下,因为这不仅仅是钱,重要的是代表着上一辈人的爱心和祝福。我才收下的。也跟同学们分享快乐。
爸爸给我讲述55分压岁钱的故事时,虽然那时候小,但我还是记得我说:“怎么这么小气?连一块泡泡糖的钱也要回去?你们那时怎么这么好啊?一分钱就能买两块糖!”在我记起来问爸爸时,他说看我小,什么都不懂只好放弃教育我的想法,也许那时我太小,也许那些年月太老。“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也只有刘希夷的这句诗,最能概括我此时的心情了。
寒冬助学热线开通以来,越来越多的特困孩子从寒冬助学热线中感受到了爱心和温暖。春节期间,爱心依旧,爱心热线再次传出感人的故事。昨天中午,寒冬助学热线接到了一位8岁小男孩的电话,他要把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全部捐献给贫困失学儿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这个孩子名叫张哲宇,今年8岁,在扬子第三小学读二年级。张哲宇在电话中用稚嫩的声音告诉记者,他今年过年从长辈那里收到了200元的压岁钱,本以为要“上交”给爸爸妈妈的,没想到父母允许他自由支配。第一次可以自由支配这么多钱让张哲宇非常兴奋,可是应该怎么花,又成了他的难题。张哲宇想到以前在外婆家听外婆给他说过本报报道过的一些贫困失学儿童的不幸遭遇,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因为家里没有钱上不起学。富有同情心的张哲宇便决定,要把200元的压岁钱全拿出来捐献给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
张哲宇把主意和爸爸妈妈一说,立刻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告诉张哲宇,可以通过本报寒冬助学热线帮助他寻找合适的捐赠对象。张哲宇的妈妈王女士告诉记者,听到孩子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们感到吃惊又高兴,真没有想到孩子可以想得这么远,这让他们做家长的也感到很骄傲。我看到这个报道时也深受感触。觉得我们什么都不需要,还有压岁钱,但那些山区的孩子连上学都困难,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做些有意义的事呢?
春节过后,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的口袋又被压岁钱给鼓了起来。随着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压岁钱”该如何“压岁”正日益成为父母们关注的烦心话题。懂事的孩子会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书店去买书看,增闻广识;而稍显幼稚的孩子便会买成堆的玩具,浪费不说,有些还会带来安全问题。
今年也出现了一些新花样,不少家长和长辈改送孩子“压岁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体现了长辈对孩子们的一片期待。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春节随着正月十五的来临也即将告一段落了,而在这其中穿梭不停的走亲串户、“团圆饭”、“压岁钱”也让老百姓足足地体味了一把消费的“快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压岁钱这“约定俗成”的惯例也“水涨船高”。给少了嫌小气,给多了承担不起,原本是表心意、图吉利的事情,如今却开始成为人们过年期间的一种心理负担,而逐年递增的压岁钱数额,孩子们又如何面对呢———“起步价”逐年升级压岁钱年年免不了,过年收压岁钱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但大人们对压岁钱却有点“审美疲劳”了。这些都是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十年前,10元、20元的压岁钱就是大手笔了。三四年前,压岁钱的“起步价”已经提到了50元,而今年的红包中已经难见红色之外的票子。
看着小孩子们手举着厚厚的红包,100元出手开始略显寒酸。在一个电视中我曾看包过一个新闻,是这样子的:刚走出校门的小吴想给自己的外甥、侄女表一下心意,每人200元的红包,没想到刚出手,年终奖就所剩无几。小吴庆幸家里小孩不多,要不工资奖金会被全部掏空。
还有另外一则新闻:外企工作的刘女士说:“去年春节拿出100元的红包时,发现周围亲戚朋友们出手的红包都比自己的厚,老公还为此责怪我小气丢人。今年只能随行就市,咬牙提高到了200元,明年可能就300元了。这样涨下去我迟早会‘崩盘’的。”这个春节,她孝敬两边父母各1000元,给了几家亲戚小孩子的压岁钱是200元~500元,春节人情消费就达4000多元。
王女士说自己每年都要送出一两千元压岁钱,“现在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以前压岁钱5块就算多的了,现在哪个红包不是两三百啊。我们家孩子不少,春节这笔钱是每年必花的。”
传统也会变味儿过年了,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着,朋友同事正月串门拜年,也少不了给人家的孩子或多或少的压岁钱。压岁钱传递着亲情和友情,牵系着一颗颗童心,折射了长辈的慈爱,培育着后辈的孝心,使这年味就更足了,也更有人情味了。在一家国企上班的王先生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几百到上千,下岗职工工薪族真是有些吃不消不给还不行的难言之隐。金钱、物质的成份多了,感情的成份少了,压岁钱里缺少了往昔浓浓的情意,压岁钱也就有些变味儿了。
压岁钱看似来得容易,可我知道我们的压岁钱大都是父母的辛苦钱,做父母的往往还要还别人的人情债,给多少还多少这几乎成了压岁钱现象的交换规律。以前压岁钱点到为止,大家都穷呀,只是图个喜庆的气氛,给的人和拿的人都高高兴兴。现在压岁钱变了味儿,钱数逐年看涨,几十块钱根本拿不出手都得以百元作单位了。承受不起不说,有的人还以所给压岁钱的多少来判断亲朋的亲疏远近,本来大过年和和气气的弄得个心情不快花钱找气生的尴尬境地。有的借压岁钱显示财大气粗,有的家长对孩子用压岁钱不加引导,大人们的崇富心理使孩子借压岁钱攀比,这使一些人把这种传统习俗弄歪了,违背了这种风俗本来的内涵。
压岁钱带来的典型“后遗症”就是家长们的心理负担:如果把压岁钱交给孩子,家长担心他们还没有自控能力,会胡乱花掉,由家长保管又担心孩子不乐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理财能力没有任何信心。这些也是我的一些亲人说出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