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 册

黑暗中的一抹色彩    -----读《童年》有感

2016级(7)班[毕业] 吴静婕 2017-02-10 21:02 阅读(134) 评论(0) 我的作文

《童年》是一本人物自传,小主人公阿廖沙,就是本书作者高尔基,只不过作者用了自己的乳名,好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其实不然,这本书所写的所有故事与感受,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而这本书的背景,也让他注定会带有一些批判与讽刺的色彩,让他本身不是一本纯粹的自传。但我认为,在残酷的政治背景下,小主人公的一些经历与质量,才被衬托出来,犹如黑暗中的一抹亮眼的色彩。

小说讲述了: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780年代,写了高尔基的童年生活。阿廖沙从小生活在父亲与众不同的教育下十分幸福。可是,不久阿廖沙的父亲就患病去世了。随后,阿廖沙跟着妈妈前往姥爷家继续生活。在姥爷的铁棒下,阿廖沙整日提心吊胆,但也遇见了说许多好人,但姥爷和姥姥通常都绝对不允许阿廖沙与他们见面,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在妈妈去世后不久,小阿廖沙也踏上了社会,走进了“人间”。

故事开始在阿廖沙的父亲去世了。在那样的环境里,死亡好像是很正常的事,大家只会在茶余饭后去议论,而不会去思考这么多的人是怎么凭空死去。也许是生活穷到难以继续,也许是被有钱无理的人家折磨至死。。。没有人去想,就没有人去改变。父亲死后,阿廖沙随同母亲去姥爷家继续生活。但姥姥好像是来代替死去的父亲的。她很和蔼,经常给我讲故事。她很少几乎从未打过我,这多么像阿廖沙的父亲啊。但她也有另外一面。她虽然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是也做过对不起主的事情,她即使夜夜都会在神像面前祈祷,但是她的生活依旧很悲惨。两个儿子为了分家、为了分掉妹妹的嫁妆而不择手段,甚至在家里大打出手。。。。。。她有愤怒到难以忍受的一面,但她从不向人抱怨,只是有时会向阿廖沙倾诉,但就算是这样,她也不愿意埋怨儿子们一句,这是一个母亲的仁慈,也是最大的悲哀。她看到周围的人都变得越来越不信任对方,人与人之间都弥漫着一种恐怖的仇恨,连小孩都被荼毒了,总是争先恐后的站入这条并没有意义的战线。姥爷家的生活总是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风起云涌。而这个家的主人阿廖沙的姥爷是一个严肃的老头。他在我刚到家的时候,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也从这件事,阿廖沙才知道,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姥爷,不论是什么方面,他们的想法都大相径庭。自己的父亲是一个想法开放的自由新青年,主张自由恋爱,不主张打孩子。而自己的姥爷则是一个保守的怪老头,觉得男女婚配应该以父母之命为尊。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十分保守,多可怕,摧残着新一代的青年男女。但阿廖沙的身边也不是都是坏人,对阿廖沙有益的新青年也有不少,虽然他们的结局都不尽如人意,像阿廖沙的父亲一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姥爷家的长工----茨冈

 

但我觉得这本书里最悲惨的人物就是阿廖沙的妈妈。她年轻的时候,丈夫死了,只能重新回到娘家生活。而自己娘家的人们之间,仿佛只有一种关系连接着对方,那就是仇恨。她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了,于是她离家出走,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她在不久后又回来了,但流浪的生活让她变得憔悴不堪。直到她又遇上了一个人,他们结了婚,可是婚后的她并不幸福,他的丈夫曾不止一次家暴她,这让她心力憔悴。终于,在忍受了巨大的压力后,她在一个午后,平静的去世了。这给整个家一个分崩瓦解的理由,在两个儿子已经把家拆散了以后,阿廖沙的母亲是唯一一个联系一家人的纽带,在他去世后,姥爷和姥姥也分家了。姥爷还是一个抠门,不肯吃亏的怪老头,把该占的便宜一个不剩的在姥姥身上占了回来。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这是在一块过了一辈子的老夫妻吗?在生命的终点,人的本性,还是依旧很清楚,看的人不禁心头一颤。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性,以往有的特性人的自私,更清晰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难道就改不了吗?要知道,这个时代之所以与其它的不同,就是因为人更自私了。为了自己,而不择手段,才有了矛盾、冲突、战争!

读完这本书,从表面看来,我感觉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但人的自私依旧存在,也许是没那么明显了,应为还是会有新闻报导:某家黑心商家。。。某某走私贩卖毒品。。。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收入水平也普遍提高了,像阿廖萨那个时候的许多荒唐事不会再发生了,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和睦,对比阿廖沙的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