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治东阿的启示
2010级(9)班[毕业]
陈振鸿
2012-05-27 16:46
阅读(188)
作品转载
晏子,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卿相,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景公时期,晏子两度治理东阿。其前后对东阿的治理理念不同,方法不同,结局自然也不一样。而这两次治东阿留给了世人诸多启示。
晏子初治东阿,秉承的是“以民为本”的理念。他一方面打黑除恶,整肃吏治,严禁贪腐;另一方面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鼓励老百姓走共同富裕之路。短短三年,东阿在晏子的治理下,成了当时齐国经济增长最快,社会治安最好,老百姓幸福指数最高,东阿以外的齐民最向往的地方。可齐景公不仅没有对晏子的功绩予以嘉奖,反而公开谴责他,勒令其反思,并威胁要对他处以重刑。
晏子为保命计,请求再次治理东阿,并以身家性命担保,立下军令状,决心治理出包括景公在内的既得利益集团满意的东阿。
晏子第二次来到东阿,立即和朝廷保持高度一致,迅速将治理理念调整为“以少数人为本”,鼓励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大力打压贫民百姓,肆意掠夺民脂民膏,动用国家机器保护黑恶势力。一年下来,东阿无官不腐,无处不黑,少数人靠杀人放火、走私贩毒、贪污受贿、偷税漏税一夜暴富,而老百姓则看病难、买房难、孩子上学难,活不起,也死不起。可是,到第二年年终考核的时候,晏子因为政绩突出而获得了一致好评。景公亲自迎接晏子,并向他表示了热烈的祝贺。
晏子将前后两次治理东阿的真相对景公和盘托出,然后请求告老还乡,不玩了。景公恍然大悟,如梦初醒,才知道自己被人蒙蔽,冤枉了晏子。西汉学者刘向记录下“晏子治东阿”的故事,大抵是希望警醒那些君王不要偏听偏信。须知,有些君王又哪里只是偏听偏信的问题?害怕权力受到挑战,为了一家之私,罔顾天下人死活,妒贤嫉能,打击异己,这才是大多数君王的通病。
晏子有幸生活在2000多年前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而不是生活在万马齐喑、噤若寒蝉的后来的某个盛世,所以他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向君王进谏,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晏子也有幸遇到了还不算太昏庸的齐景公,在他将东阿治理得风生水起、成绩斐然、万民拥戴的时候,景公也仅仅是口头上让他反思,威胁一下要予以重惩,而没有将他囚禁起来,株连九族。
晏子是幸运的,他生在了一个好时代,遇到了一个不错的君王,因而成为了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