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生和曹太太待祥子非常和气,祥子在这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温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去买了一个闷葫芦罐,把挣下的钱一点儿一点儿往里放,准备将来第二次买车。
祥子天天数钱,像个账本儿似的,钱在祥子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他还要攒钱买车。祥子把希望都寄托在金钱上,一旦钱没有了,他也就无所依托了。祥子特有的固执和心眼儿使他只相信自己的攒钱方法。高妈跟祥子讲了许多她的经验,高妈的这点经验翻版与自身的痛苦遭遇,不是实在走投无路,穷人们是不会这样借钱的。她劝祥子把钱放出去,但祥子对邮局银行事务所一无所知,而且也完全不相信,认为钱只有放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可靠的,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上的愚昧与落后,为后来孙侦探的敲诈买下了伏笔。
祥子得到了曹家上下的谢意,这种被人重视的感觉使他很开心。在卷着黄沙的狂风中,强健的祥子仍是无敌的,因为他对以后的生活仍充满了希望。但是,祥子遇见了那些老弱的车夫,对比的写法,那些老弱的车夫与像祥子这样年轻力壮的车夫形成了反差。而这些老弱的车夫正是像祥子这样的车夫的将来。
祥子没有意识到那些老弱车夫正是他的将来,对那些老弱车夫的漠不关心,带着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老舍先生在这里已经明确指出像祥子这样个人主义奋斗者的误区,暗示了“各走各的路”是行不通的。这些下层劳动人民比“鬼”都不如,可见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中艰辛的生活。
仔细品味这一章中对祥子在风中拉车时的情形的描写。作者对这一情景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他写到祥子在风中拉车时各种各样的感受,既刻画入神又全面周到。读完这一部分,在我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逆风而行、低头咬牙向前拼命拉车的祥子形象。
这一部分后半段对风的描写也十分精彩,作者娴熟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突出了风的来势强劲,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风的来势。这些描写因为在祥子拉车的情景之下而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祥子工作环境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下层劳动人民生活之不易,这正是老舍先生想要表达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