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作文:美味的草莓
2012-07-02 14:40作者:作文网 68 人读过
上海中学
小时候,有一次去上海中学草莓地行窃,见草莓还没有完全成熟,大多一半红一半青,提上去硬邦邦的,我们东捏西翻,还不住地观察四周动静,袋兜还没装满,两个中学生看见了,大喊着朝我们追来。我们拼命朝上海小学逃去,心跳得差点掉在地上。
上海中学和小海小学只隔一条小沟,一跳就过去了,而小沟旁的篱笆早就破了个洞,正好成全了我们这些馋鬼。但是这种偷盗并不快活,总是伴着提心吊胆。
后来看到别班的同学也在偷摘上海中学的草霉,我和好友学了中学生的模样,大喝一声朝他们追去,他们落荒而逃,其中一个还掉了书包,我们哈哈大笑,尝到了好人追坏人的爽快和骄傲,从此改邪归正不再将眼睛瞄向那些果木。
之后不久我的两篇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本贴在墙上,一篇写如何胆战心惊地偷草莓,一篇写如何理直气壮地追偷草莓者。老师用红笔圈出了好几个段落,这种表扬使我受宠若惊,从此热爱上了作文。
上海中学的学生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他们在我眼里是优秀的学生代表,所以我们放学后经常去上海中学的先棉堂、龙门楼游玩,从窗口看他们上课的情况,在大操场看他们奔跑。至于去上海中学大礼堂看电影更是常事,和他们坐在一起看电影总能听到许多高超的评论。
有一次放一部关于王孝和的电影,电影结束后有人喊起来,“同学们,这就是烈士的女儿王晓明”,那位被推拥出来的女学生长着一张红润的鹅蛋脸,垂着两条过肩的发辫,她害羞地笑着,被人拥到这儿又拥到那儿。我当时坐在二楼的座位上,见状十分激动,赶紧跑到楼下,结果挤来挤去反没楼上看得清楚。
有一天晚上,上海中学的一些学生在龙门楼前面的草地上举办篝火晚会,我和几个伙伴在一边看女生们跳舞,一位腿有残疾的女生跳着灵活的舞步,热情地拉我进去,她姓董,忘了她是王晓明的同桌还是好友,反正她把我和另一个伙伴介绍给了王晓明,那个夏天的傍晚,我们几乎天天聚在一起。大礼堂东边的草地上常有乘凉的女生,我们也在那里铺了两张草席,四人躺在一起看着满天的星星唱歌,她和董同学一句一句地教会了我们《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王晓明性情十分温和,看上法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甚至不如董同学来得有个性,但学生们都对她显出几分敬重。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就听见有人骂她,说她是保皇派,再后来又说她是叛徒的女儿,她神情落寞,不太和人说话,总是低着头走路,有时遇到她叫她一声,她也只是抬头一笑重新低下头去,她的笑看上去有些软弱。听说她一直不习惯动荡的时代气氛,最后缩进了恋爱的角落,人们似乎更蔑视她,再后来就干脆看不到她了。我对她怀有大姐姐般的感情,现在想起她那温和的充满善意的笑容,竟是带了几分苦难和成熟的,她出生的那年正是父亲蒙难的那年,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有了缺憾,可年轻的中学生怎会到这种人生况味?
说起“文化大革命”,还要提另一个女生,她是当时上海市教育局局长的女儿,我最早认识她也是在读小学的时候,那天上学发现路沟旁有一群人围观什么,上去一看,只见一个短发女生站在路沟里,手里捧着一个死婴,她的表情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惨痛和茫然,只见沟旁有一个土堆,土堆被扒开了,估计是狗在半夜里扒出了弃婴。这时有人在远处叫喊:“孙小兰,要迟到了,你还不把小孩扔了?她手足无措地说:没有人管怎么办?就让她淋在雨里吗?
这样大胆同时又具有同情心的女生我没有见过,我一下就记牢了这个名字。有一次我走过上中礼堂东侧,听见有断断续续、犹犹豫豫的鼓声,一看原来是她躲在矮松柏后,见我走来连忙停下手来,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总打不好?你会吗?教教我。我觉得奇怪,没想到她还有难为情的表情。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们不断地分化组合,有一回上中初中部的先棉堂正在武斗,楼上往楼下扔椅子,楼下往楼上扔石头。孙小兰手拿半块砖从远处走来,有人指着楼上垂下的布幅给她看,宽大的在布幅上涂着粗大的黑字“打倒走资派臭婆娘孙兰”,孙小兰看着被打叉的母亲名毫无表情,她随冲锋的人往前走,快到先棉堂时她举起了砖头,但没朝上扔,而是朝墙上一扔了事,然后松松垮垮地走了,一点也不顾双方的人一起骂她。后来孙小兰成了上海文学杂志社的编辑,等我也进了这个单位时,孙小兰已经出国陪读,我们擦肩而过,少女时代的记忆仅成了个人化的精神收藏。
现在上海中学生的女生宿舍已完全不同于当年,当年没有任何装饰,偶尔贴着当代英雄的图片。因此当我头一次看到那些熟悉的窗口吊满了风铃和各种小玩意时,竟有一种沧海桑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