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 册

远一点,更远一点

2010级(10)班[毕业] 程相宜 2011-12-02 13:00 阅读(557) 评论(3) 我的作文
作文概要:由袁崇焕被杀引发的一点思考

有一次,有读者问高尔基"什么是哲学?"高答道:"当世界低着头匆匆赶路的时候,哲学给这个世界当头一棒:'你要到哪里去?'"。借用大师的话:当世界低着头匆匆赶路的时候,历史也给了这世界当头一棒,呵道"你从哪里来?"。我就很喜欢"放宽历史的界限",喜欢在一种大的语境中读史。在大海里,我们看不清每一滴水,但通过一滴水我们却能看到整个大海。

关于袁崇焕,"前人之述备矣",据我所知,写他的传记的就有梁启超,金庸,阎崇年等五位,各有精彩的描述。他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英雄。但我想更模糊,更宽泛地看看袁崇焕。

在整个中世纪的广东,只有几个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唐朝的政治家张九龄,禅宗创始人慧能,哲学家陈献章,以及东莞的袁崇焕。袁崇焕是唯一一个将领,而且,他是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惨的英雄,凶手崇祯却是历史上唯一亡国时自尽的皇帝。

远一点看,明朝又是唯一一个将首都放在北京的汉人封建政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前之后的金元清三朝无一例外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当初,朱棣为了对付蒙古残部,迁都至北京,蒙古族也被他打得满地找牙,但他没想到,首都离边锋太近也有坏处。第一:他的曾孙朱启镇被蒙古人绑架,并直接导致了于谦的冤案。第二:他家的n代孙子朱由检被皇太极借道蒙古,兵临城下。而这一次又诞生了袁崇焕的冤案。历史就是这样的,如果明朝不快点灭亡,说不定还会有类似的第三次冤案。

对于普遍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制度性上找原因。而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应该从规律性上找原因。为什么英雄总与冤案千丝万缕?其实无论制度还是规律,都是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政治,有什么样的政治就会催生什么样的国民气质。先介绍一下凶手崇祯的杀人经历。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他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除袁崇焕外还有十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我想金大侠说袁崇焕死于与崇祯"性格的冲突",这从微观层面上的分析,非常精准。崇祯后来抱怨说:"安得岳飞者用之?"其实,岳飞们已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最后却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其实,皇太极的"蒋干中计"之计也太儿戏了 ,曹操在中计后冲动地杀了蔡瑁,张允。只是杀完人之后,他能立即醒悟,而崇祯却在八个半月之后用"杀人"这个更大的错误来掩饰"上当"这个小错误。因为有好几次他都说北部边境"非蛮子(袁崇焕)不能守",他甚至很想放了袁崇焕。只是这样太没面子了。

所以说国家兴盛的道路有很多条,可亡国之路只要"走对了",一条即可。

宋朝时,杨延昭和杨嗣在羊山镇大败契丹,可宋真宗却说"疏外之臣,而忠勇如此,朝中一直有嫉妒之人,幸我保护他们,才有今日之效"!看看,没杀你们,应该感谢谁啊?这是统治阶级的逻辑,更是他们的无耻。

再说袁崇焕的对手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阐述"七大恨",以十三副铠甲向明朝宣战,先后战胜杨镐,袁应泰,王化贞,而且他们是全军覆没。袁崇焕就是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挽大厦于将倾的"。而努尔哈赤的军事天才却被史家认为是继成吉思汗后四百年间第一人。但就这第一人,在与袁崇焕交手时,却连败三场,宁远一战,更是连老命差点丢了。而且,上升态势的政权和落日余辉般的政权,一般来讲,它们所属军队的战斗力是差好几倍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袁崇焕的能力起码同努尔哈赤应是平级的。而之后的皇太极在宁锦大捷中也险些丧命。

金庸说"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他惊世骇俗地杀了毛文龙,而毛文龙曾经有力地拖住了后金。后来投降了清朝,成为藩王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毛文龙曾经的部下。

其实,崇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紧要当口,整个战略都是错误的。起义军在步步紧逼,他应该效仿刘邦向匈奴议和,或学习李世民向突厥示弱,以避免两线作战。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汉武帝对匈奴抄起了大棒,李靖也打败了突厥。崇祯只知道战争是解开矛盾的唯一方法。他手里只有一把锤子,就把全世界的问题都看成是钉子。他偏狭,刚愎的性格,在皇权完全没有制约的时代酿成悲剧是正常的。o

再远一点,我们不妨看看同时代的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发生了些什么?英国在1640年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其中经历过反反复复的拉锯战至1688年的光荣革命时,他们已经建立了王权受到约束的君主立宪制。"光荣革命"之所以又称之为"不流血革命",是因为斗争双方已学会了妥协。英国王室至今还在享受尊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当初妥协了。法国稍后的革命却激烈多了,政权几易其手,最终不知妥协的波旁王朝被彻底消灭。其实,大明的资本主义萌芽本来是与世界基本同步的。所以,无论后世的康,雍,乾怎么英明,起点落后了,最后挨打已经不可避免。

我不明白为什么孔老夫子口口声声说"",而我们的历次改朝换代都要疾风骤雨,连变个法都要死好多人。我们的智慧其实只是"乡愿式"的狡黠,而不是真正的理性宽容。

萧伯纳在《圣女贞德》中设计了这样一幕:贞德死后多年,当初谋害她的坏人都集体良心发现,似乎一个个都变""了,司托干巴神父和主审贞德的博韦主教也向贞德忏悔!但当贞德的灵魂问,可不可以让她复活再回到他们中间时,她被拒绝了!一个英雄怎么能在世时就获得顶礼膜拜呢?他必须死去。

是的,贞德死于1631年,袁崇焕死于1630年。

评论
 
同学:蔡文怀 评论于 2012/8/31 17:40:28 
应该说,明朝即使不杀袁崇焕,也挺不了多久,一个国家,盛时兵少,但精,衰时兵多,但不精,明朝后期有兵130多万,但还是被八旗兵打败,这些说明一个国家的制度已经不行了,而不是袁崇焕能挽救的,即使避免了两线作战,也是徒劳,而且,一个国家的根基民心,已经不稳。注定了明朝的灭亡。当然,战略上也有关系,至于崇祯的性格,其实,这也不当是崇祯的问题,你看了一些书写出来的吧
同学:柯智文 评论于 2011/12/3 21:40:28 
写的真好,让我也有写作文的冲动了,真是very  good
同学:程相宜 评论于 2011/12/2 13:02:48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袁崇焕之死,无疑就是崇祯失去机遇的最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