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 册

茶文化的摇篮

2010级(7)班[毕业] 钟耀城 2011-12-10 13:25 阅读(339) 评论(3) 作品转载
作文概要:茶文化的摇篮
 茶树和茶叶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在我国,如陆羽《茶经》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早先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树种。

   我国古籍中,千余年来,都沿用陆羽的这样描述:"其树如瓜芦,叶如---d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揲担?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关于茶树的这些比拟,这也是我国古代对植物外部形态能够采用和一般常见的描述方法。按现在植物学和茶学的介绍来说,其外部形态因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分枝习性的不同,植株有乔木、半乔木和灌木之分;树冠有直立状、披张状、半披张状等多种类型。茶芽在未萌发前为锥形,有2-3鳞片披护。叶多为椭圆或卵圆,单叶、互生,叶缘呈锯齿状,叶面富革质,主脉明显与侧脉末端相连,嫩叶有茸毛。花属短轴总状花序,白色少数为粉红色,两性花。果为蒴果,果皮绿色,成熟后为暗褐色,种子大小因品种而有不同。根系有主根、支根和细根组成,主根粗大垂直生长,支根与细根呈水平分布在耕作层内。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茶叶当然也不是什么仙药;不过,由于茶叶中含有大量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所以,它不失是一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良好饮料。据分析,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茶多酚、茶素、芳香油、脂多糖等等,就都是人体不可缺少和各具功效的重要营养及药用物质。这中间的有些成分,实际是一个大类,如茶多酚,就包括有30多种的酚类物质;维生素,又可具体分为维生素A、B1、B2、B3、B5、B6、C、D、E、K、H、P和肌醇等10多种成分。至于茶在防病和治病方面的作用,不只我国古书中有很多记载,也为现在国内外医药界所一致肯定。如茶叶对于防治痢疾、肠胃炎、肾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癌症、白细胞减少和辐射损伤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功效。如茶叶特别是绿茶的抗癌作用,据日本静冈县的调查,发现茶区特别是绿茶产地,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明显比其他地方要低。这一调查,与日本冈山大学药学部奥田拓男教授对茶单宁(茶多酚)物质抗癌试验的结果相一致。奥田拓男的研究指出,茶单宁对引起突然变异的变异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现在基本弄清,茶叶中的抗癌成分,主要是儿茶素;这种成分,在绿茶中约含15%-20%。此外,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E,也具一定的抗癌辅助效用。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茶在国外才有"安全饮料"、"保健饮料"、"健康长寿饮料"等各种各样的赞誉之称。在千千万万的野生植物中,发现和选择出用茶叶芽叶来作饮料,这无疑是对人类和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而这一重大发现,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丰功和伟绩。在古代的一个很长时期里,世界上只有我国饮茶和懂得种茶与制茶;后来,大抵至唐代,我国东邻的朝鲜和日本,才首先从我国学会饮茶、种茶而渐渐形成为东方乃至全球性的一种独特文化。
   茶树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饮茶、最早业茶的国家,当然也就是茶树原产的地方。笔者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原产地",实际应该就是指人工栽培以前的原始分布区。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作物和栽培植物,特别是在古代条件下,都有一个驯化过程,换句话说,即都是从野生采集而后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这样说,至少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种植物的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该种植物原产的区域;这是一种规律和真理。
      茶的最初利用和茶业的起源
  在茶业上,我国对于世界和人类的贡献,还不在于我国原产了这种植物;主要的,还在于是我们的祖先,首先发现和利用了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一种独特的世界文化。我国有关饮茶的起源,现存的文献中,第一个涉及的是唐陆羽《茶经》。陆羽在是书"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在"七之事"中又进一步指出,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说明我国茶的饮用,是起源于"三皇"时代。具体根据呢?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这里非常明确,陆羽在《茶经》毫不含糊地肯定,称我国饮茶,是始于悠远的史前时代。
  对于陆羽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历来就有赞同、持疑和否定三种不同的态度。如现在持疑和否定者的文中就提出:"神农是我同上古的传说人物,是由于某些社会需要追塑出来的一种偶像,并非实有其人";二是《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等一类的"神农书,是汉以后儒生的伪托,并非真的是神农所写"。是的,上面所说二点,都是事实。如我国一些古籍中,称神农或炎帝"七十四"或"十七世有天下",有的说"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
    上面这些引文说明什么呢?说明传说中的"神农氏"不但是一位"并耕而王"的氏族或部落领袖,而且也是一位农业、制陶、医药、粒食、饮茶、明堂和琴瑟等众多事物的发明者。神农有这么多发明,是不是说其人的确实存在就更有证据了呢?!不然,这些资料不但不能证明反而有损或否定神农的真实存在。道理很简单,这许多发明,特别是如农业、医药、制陶等重大发明,决不是某一个个人一生而只能是某一人类群体长期的经验或智慧结晶。所以,传说愈是把神农的发明创造说得很多,愈是神化,就愈揭示其本身乃是一种对整个神农氏族或时代的拟人化表现。
  当然,我们引录上面这些内容,并不是为了否定神农存在的真实性,主要的,还是为了说明茶的发现、利用也始于史前。这些资料又怎么能够证明饮茶也起源史前呢?可以的,现在虽然没有获得饮茶起源史前的直接证明,但我们借助有关考古和民族志材料,多少还是可以为饮茶的起源求得某些根据的。上述有关神农的传说,最初均见于我国古代文献,其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有文字记载以前有人称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内容。说明白些,这些上古的传说记载,记叙的是史前或原始社会的事情。上面我们提到了,"神农"不但是农业的肇创者,也是制陶、医药、原始音乐和祭祀等多种事业和文化的发明"人",这些在古代,在近代考古学和民族学建立以前,一代代的相传,也一代代的未得到证明。自从考古学和民族学建立、发展起来后,这些传说时代留下来的传说,陆陆续续大都为考古发掘所证实了。如上面提到的神农发明农业、陶器、医药、粒食、饮茶、音乐和祭祀等传说,现在除茶以外,都证明为史前即有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神农传说距进入文明的时间不远,可能要可靠些,更早的内容,就不一定可靠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情况,如《庄子·盗跖篇》记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拈橡栗,暮栖树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礼含文嘉》载:"遂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尸子》载:"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五经异义》中也提及:"太古之时,未有布帛,人食禽兽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后。"这些传说,比神农传说的时代更早,但考古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一致证明,这些也正是远古人类的经历的不同阶段上的一种生活写照。有些对传说缺乏研究的人,一听到"传说"这个名字,就将之与虚妄和荒诞联系起来,一律斥之为不可信,这是不对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上古的很多传说,虽然经过千载百代、千嘴百口,内容中掺杂了大量迷信、失实的成分;但是,只要我们透过、剔除这些掺附的杂质以后,我们就不难从中还是多少可以找出一些确凿的史迹或合理内核来的。因此,基于上面所说这些,我们认为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即凡是在我国文献中没有记录而只有传说时代传说中涉及其始的事物,大抵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史前的内容。关于饮茶,除"发乎神农"的传说以外,我国现存的文献中,没有记述其始的记录;所以,尽管神农诸多发明都获得唯独饮茶没有得到考古的证明,但我们仍然可以也应该肯定,饮茶也是起源于史前。因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有关神农发现、利用茶叶的传说,和神农肇创农业、陶器、医药等传说,在性质和流传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考古发现的农业、制陶和医药等其他实物材料,不但是他们自身,也是有关神农包括茶叶在内的其他发明传说的证明。关于饮茶起源史前这点,我们也可从我国民族志的材料中获得一定旁证。如生活在我国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人,他们本世纪前期,社会形态还停留在氏族社会阶段,那里天寒地冻,不产茶叶,可是他们都知道采摘"黄芹、亚格达的叶子"来冲泡作饮料。
 
  上面我们以考古和民族学证明,我国上古有关神农众多发明的传说,基本都是史前即有的内容,所以相信饮茶也当是始于史前。但茶学界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既然神农的其他发明已为考古所证实,那么"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尚无新的发现以前",就还不能确定饮茶开始的年代。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本可以确定现在将之推到永远也难以证实的偏见。大家都知道,人们最初饮用的茶叶,大都是从茶树上直接采摘和未经加工的鲜叶,这种鲜叶是很难保存在地层中也难以留下痕迹的。我们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情况也可获得一定的说明。在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登记随葬物品的竹简中,有""笥的记载;在出土的大量竹笥中,也发现捆有"笥"木牌的笥。""有学者考证即"~--",系《尔雅》指茶的~--。汉朝茶的饮用和生产在巴蜀和荆楚就已比较发展,这时煮饮的茶叶也已不是鲜叶而是加工的成茶。经过干燥加工的茶叶在马王堆这样密封、防腐良好的墓穴中都未能够找到它们的残迹,试问,我们在现在南方山重岗连的苍茫山间,何处去找最先饮茶者的遗址?找到这样遗址,又怎么能发现和分辨最先饮用的茶叶?!第二,历史的常识告诉我们,茶器或茶具,是在茶叶生产和饮用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人们最初烹煮和盛、饮茶叶用的,也就是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灶器和食具。史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器,要求考古提供茶器来证明史前是否已经饮茶,这能说不是一种故意的作难吗?所以,我们认为与其等待不可能获得的证明来证明,还不如接受已经有些能可证明的证明为好。说到底,我们是相信我国饮茶"发乎史前"的。
  我国有关神农的传说,不但为我们显示了饮茶起源史前的线索,而且也为茶叶的发现、利用以至发展为饮用的过程,提供了这样一个轮廓。
  前面我们据陆羽《茶经》,已指出,神农时代的下限,是传说中的"炎帝"时的原始氏族社会末期。这里,据上面所引的《新语》和《淮南子》内容,我们也不难确定,神农时代的上限,当是前农业的原始采集阶段。人们在前农业的采集经济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需要,"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灾",发明了农业;为使大家"知所避就","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创建了原始的医药。从采集的这二个不同用途和发展来说,茶的发现和利用,显然不是与农业(食用)而只能是与原始医药相联系的。古籍中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反映的,也正是这一背景。这就是说,神农的传说资料还为我们显示,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药显之于世的。
  关于茶由药用再发展为饮用的看法,这在学术界,不存在不同的意见。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茶由药用发展为主要用作饮用的呢?这就众说纷纭了。如吴觉农先生提出:"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
评论
 
同学:柯智文 评论于 2011/12/11 13:12:53 
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啊,令我陶醉在里面,不能自拔啊
教师:曹国荣 评论于 2011/12/10 15:05:48 
文章很长,你认真看了吗?
作者回复:文章是很长,但是我很认真的看了很多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