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2011级(10)班[毕业]
江莹
2013-06-23 17:42
阅读(221)
作品转载
作文概要:转自西河居士
很早就想写篇关于父亲的文字,也许是我的懒惰,也许是感到父亲太严峻,也许怕自己的文字写不出深深的父爱,所以迟迟没有动笔。今年春节回去与父母团聚,很开心地过了个团圆年。但明显地感到父亲身体不如从前,老年性哮喘折磨着他老人家,一冬感冒多次。面对苍老的父亲,我的神经被深深地刺痛了。我知道,父亲已经来日不多,每每想到此就不由得潸然泪下。
父亲的生日是农历2月28,再过几天就79岁高龄了。母亲比父亲小两岁,兄弟们也曾在一起议过到父亲80岁生日时,给两位老人搞个祝寿仪式。但这个提议被父亲否决了,再说我也不赞成搞。原因一是我们都不是做大官的,不是凭借祝寿聚敛钱财。二是许多给父母祝寿的人家,仪式过后老人却很快告别了人世。我本不相信迷信,但为了父母的长寿,还是不搞的好。只要父母在世吃好穿好、心情舒畅就可以了,何必图那个形式。
父亲平时比较严肃,不苟言笑。由于父亲在外工作,一月半载很难见父亲一面。每当父亲回到家的时候,心里对他总是充满了怯惧敬畏。父亲其实很慈祥,和颜悦色地对我,但我总感到生疏。记忆最深的是,父亲问我长大了干什么,我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父亲就说:“以后别人问你,你就说为人民服务”。文革的色彩很浓厚啊。我们看到的父亲总是严峻的表情。这也许是父爱深沉,不轻易外露,严父一说大概缘于此吧。
父亲工作责任心极强,不甘人后。父亲旧社会在私人店铺当学徒,1956年公私合营后一直在百货公司工作。做过营业员、商店经理,一直干到80年代初期退休。每次到商店,看到父亲笑容满面地接待顾客,才真正看到了父亲慈祥的一面。那时候,提倡学习张秉贵,对顾客要像一团火一样热情。当营业员是十分辛苦的,每天要站10个小时以上,不能坐着接待顾客。文革期间父亲还经常骑着自行车载着货物跟会赶集,真是风餐路宿,受尽了苦楚啊。即使父亲做了商店经理,还照样坚持站柜台。由于工作出色,是单位的老先进、老模范。
父亲十分勤俭节约,不讲吃穿。营业员的生活待遇很低,月工资不足40元,还要给生产队交钱买工分(我们家没有劳力,给队上交钱才分给口粮。因为经常无力缴纳被称为欠款户)、供我们弟兄4人上学。父亲每个月的口粮标准是28斤,其中60%是杂粮,在过去副食品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个标准根本不够吃。每次到父亲那里,最开心的是可以吃一顿白面馒头。一个馒头2两,我吃两个馒头根本不够,但我也知道我吃的多了,父亲就没什么吃。所以,总是吃半肚子。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临退休的时候也舍不得买一块手表,还是我工作后与爱人一起花90元给父亲买了块蝴蝶牌手表。
父亲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不惯孩子。我们弟兄四个,每个人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虽然吃不饱、穿的差,但父亲对我们的学习十分重视,宁愿自己辛苦也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他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本分,不能胡来。56岁的大哥作营业员、采购员,经济帐目很清楚,过日子兢兢业业。三弟是教授、博士,对父母十分孝敬。四弟在乡镇担任领导职务,工作上小有成就。我们兄弟四人团结和睦,妯娌之间关系融洽,周围许多人都十分羡慕我们这个大家庭。当然,在父亲身上也有封建家长制的作风。我当初谈恋爱的时候,因谈的对象不是商品粮户口,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你的婚姻问题,你拿一半意见,父母拿一半意见”。虽然谈不上棒大鸳鸯散,但每每想起此事,我总是耿耿于怀。
父亲热中于村里之事,不辞辛劳。父亲退休后,负担反而加重了。一辈子在外工作,快60岁了还学干农活,“摇耧装车铷麦菅,扬场使的左右锨”,几乎没有他不会干的农活。也许正是退休后20多年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才有父亲今天的高寿。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德高望重的父亲是当然的统事者。父亲是他们那辈人的老大,对十几个弟弟妹妹倾注了长兄的关爱,所以在上辈人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和威望。
天下的孩子都有父亲,天下的人都享受着父亲无私的大爱,但任何人也无法报答父亲这种高山般的爱。所以,尽孝当及时,应趁父母尚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对父母多一点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