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娱乐圈中,有不少成名或刚刚出道不久的歌手,他们共同努力创造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然而,在我看来,这些经过作曲、左慈、排练、演奏等一系列精心准备的歌曲却不如大自然的歌好听。
鸟儿是大自然的代表,种类繁多,数量更是不乏,在老家的乡间小道,树梢屋檐,到处都有这些小生命驻足的痕迹。
但是,在一年前,本应四处歌舞、觅食的鸟儿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本四处可听的“演唱会”也没了。
四处打听,后来才发现原来现成立了一个捕鸟队,这附近的鸟儿要么被捕送到各大餐馆成为了乡井市民的盘中餐、腹中食,要么就是带着一家老小离开家乡,山长水远的“投靠亲戚”去了
也正因为这样,原本充满鸟语花香的村庄成了一个寸鸟不生的“城镇”。
鸟鸣声是人们所公认的最美妙的声音,古代诗人、词人也曾多次为之动容,谱写下一首首广为流传的佳作。唐代诗人王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万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这两首《鸟鸣涧》和《百舌鸟》更是人尽皆知。
这些歌声是鸟儿们在与兄弟姐妹们一起享受树林里清新的空气,在树叶间欢乐的飞翔,与树叶的缝隙间投下的柔和阳光嬉耍时所发出的自然感慨,不需人工多加修饰的美妙声音。然而现在却是一片只见林子不见鸟的萧条景象。
或许是人们也察觉到了什么吧,林中的猎人开始减少,林子也变得更加繁茂,也多了一些悉悉索索的不知名的声音。
一年后,当我再度回到这个村庄的第二个清晨,我清楚的听到窗外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声。我激动地推开窗户,果真,一只全身翠蓝色,腹面棕色的鸟儿正停在屋前的枝头上,正欢快的吟唱着。
大自然的声音,终于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