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情书读后感
2011级(2)班[毕业]
陈美雅
2013-08-23 14:28
阅读(173)
我的作文
——高考结束之后,学生都放假了,因为要整理学生的成绩、鉴定等归档的资料,
我每天还要回到办公室。 我怀里抱着一卷资料,我低声哼唱着歌,歌曲的节奏非常动感,
不知不觉地我就用脚尖打起拍子来了。或许是因为过度紧张之后的放松吧,
我和这一届学生共同度过了有喜有悲的三年,现在终于临近尾声,如释重负,
我的心情也非常愉快。 我以为周围没有人,就稍微放大声音唱起来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从我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 “那是TANK的歌吧?原来达达也喜欢他呀。”
我连忙止住了歌声,转过身向楼梯上看,只见从博思楼的楼梯拐角露出一张脸,
那是我们班里贪玩、爱动、爱说话的男生张弛。他的头发总是梳得很有型,
右手已经养成习惯,经常性地抹一抹往上翘着的发型,张弛缩回头去,
一步跨两个台阶地飞跑了过来,然后,竟然毫不客气地拍打着我的肩膀。
“原来你很喜欢hip―hop歌曲啊?还喜欢什么其他的呢?”
虽然在我的大脑里浮现出了几个乐队组合的名字,但是当我说出口的时候却完全变了样。
“也并不是特别喜欢,只是这个曲子总是过耳不忘啊。”
张弛露出天真的笑容:“那么,明天我唱给您听,好不容易考完高考了
,我要约齐班里的同学和达达您去唱K。到时要发表一篇演讲,
现在正在选最好的配乐。” 张弛就是这么一个透明、多话的性格
。在高二我让大家做高考志愿调查的时候,最先举手说要去上海的就是他
。理由是因为广州本地的大学太容易考!他说他很想考出省外的时候,
大家都吃惊地听着他的陈述,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反对。
“高考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啊!高三是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日子啊!
这一年我思想上长大了很多,我能感觉得到自己变了很多,变得乐观了一点,
变得感性了一点,可惜这段旅程终于结束了——
这书的作者张蔚妍说过写作这本书源于我对女儿的爱。 自从她上了中学,
我认识了她的一群同学,认识了她的老师。在接触和交往中,
我经常有错觉以为自己变年轻了,便有了一个想法,要为我的女儿,
为这些中学生们写一套对他们精神成长有帮助的、好看的故事书。
有幸认识了曾文达老师,在他的博客《达达的理想的空间》上读到好些生动有趣的文字,
我向他提出合作写书的想法,于是我们一拍即合。
我根据在采访中收集到的许多高中学生的成长素材,以及曾老师在博客上的教育随笔,
以“达达老师”和他的“好孩子们”为主人公,构思了他们在荔岛中学高中三年的一系列故事。
作为一个曾经的中学生,十六七岁青春期的快乐、苦恼和迷惘在我记忆深处难以抹去,
那时我们喜欢怎样的老师,喜欢怎样的同学,那种感觉依然沉淀在脑海里;作为一个记者,
在与中学老师和中学生朋友的接触交流中,我经常被老师们的教育理想和激情所打动,
被中学生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打动;:作为现任中学生的家长,
孩子成长带来的欣喜、烦恼和焦虑,加速了我下笔的冲动。
于是,我“堕入”了“达达”的躯壳,以“达达”的口吻写下一个又一个他与中学生之间、
与中学生家长之间的故事。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采访过各种行业的人,
与不同个性的人物做过访谈。
相比之下,写作这套书最大的难点在于:要准确、真实地把中学生的思想、行为、语言特点
刻画到位,让中学生认可这种真实性!有了这种真实,我们的一切教育想法才有了实现的
前提和基础。 写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明显地发现,成年人与中学生在思想、行为、语言方面
存在很大距离,而我一直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书中的每个人物我都非常喜欢,
我用了各种我能用的表现手段去“塑造”他们,而不是单纯的材料整合。
我希望能写出他们每一个人的不一样,也尽量写出他们跟我们通常在大众传媒报道过的那些
人的“不同”来。可能有些地方没有做到,有些地方做了一点,没有全部做到,
但这是我的努力方向。 因为我在享受这个过程带给我的快乐――我跟这些人物生活在一起。
正是为了这一点,我能克服所有的困难坚持至今。当然,支撑我的还有另外一点,
就是家人对我的爱,以及我对在中学同地辛勤耕耘的老师们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为这些中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写一部对他们有帮助的、有文学美感的书――是我写这部书的
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我,一个中学生母亲、一个文化记者埋藏心底多年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