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作者自身的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
小说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描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的悲惨童年。他三岁就丧父,后来由母亲带到家业不景气的外祖父家,寄人篱下。外祖父由于家业的衰落,脾气也愈加变得专横暴躁。他经常打阿廖沙,剥削下人,因为一点小事就要重罚,是个典型的自私残暴的人。而阿廖沙的两位舅舅也并非善良之人,他们为了分家和争夺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时常弄得头破血流。那里的生活是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的坏氛围,弱肉强食的环境使得这里就连小孩也被“毒害”了。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的仇恨之雾,看到了社会无能导致的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这样的生活,使阿廖沙失去了希望。不过这里又并非全是丑恶的人,还有对阿廖沙影响至深的外祖母。
阿廖沙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并且热爱着生活,对任何人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博大的胸怀。在这样乌烟瘴气的地方也只有外祖母是真正关心爱护阿廖沙的。外祖母就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社会中迷茫的阿廖沙那敏感而孤独的心,给予了他家庭般的温暖。她还经常向阿廖沙讲述那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就此在阿廖沙的心中埋下了“善良”的深根。
这就是使得阿廖沙在处处险恶的社会中不受影响,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了,这从此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思想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