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这首诗很出名,然而相信现在已没几个人看得懂了。聊收录于此,注释暂阙。
赏析:
《天问》从来就被认为是首难读的诗。其所以难读,最主要的原因是整首诗都是由神话、传说、历史交织构成,但却全由简短的诘问来表达。由于年代的久远,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其中许多句子的含意与所包含的故事就已经不为人所晓了。再加上这首诗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简和传抄错误,更加剧了理解的困难。东汉时王逸在为《天问》作注时曾这样来介绍《天问》产生的背景,他说屈原被流放后,彷徨在山间,无意中发现山里有许多楚国楚民族先公先王的祠堂宗庙。屈原因为疲倦而休息其中,看见墙上画着许许多多的画,有楚民族先人的历史,也有许多奇奇怪怪的事物,屈原因此受到触动,就这些壁画内容了出了自己的一连串质询,有时还充满了愤懑。当地的许多土著百姓十分心痛屈原的遭遇,就坐下来与屈原一起讨论讲述壁画的故事,因此《天问》的整个内容就显得很凌乱。总起来说,王逸的说法(除了关于内容凌乱的解释)是可靠的。因此就对上古史的研究,对神话的研究而言,屈原的《天问》堪称宝库,是极其值得重视。
尽管难读,但是还是可看出,整个《天问》的内容,大约可分为七个大部分:问天文、问地理、问四方奇怪之事、问夏史、问殷商史、问西周史、问春秋与楚国史。当然,七个部分中,问夏、殷、西周三代史实是全诗主体部分,问楚国史则是全诗提问的根本宗旨所在。
在诗歌主体部分,即问夏、殷、西周三代史产,有一段文字是讨论舜、鲧的。舜和鲧是夏、楚民族传说中带有神性的祖先,二人一则屡遭陷害而终究登立为帝;一则虽涨水有功,但却因违抗天帝命令而遭到不测,屈原通过充满感情的对二人事迹的质询,暗示了冥冥中的主宰上帝上帝及其天意是靠不住的,能为后人所怀念、纪念,关键在于自己的作为,从而说明了无论其最后遭遇如何,“民德”者(即为人民所敬重者)终将永远享受人们的祭祀。这实际上是通过舜、鲧的事迹作为一段乐曲的引子,已经引出了主题即所谓天意、天命是靠不住的,能否保持长久的统治,关键还在自己的政治是否开明、正确,也就是说是否施行“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