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注 册

文化产物

2014级(8)班[毕业] 肖淑芬 2014-09-15 09:27 阅读(284) 评论(0) 作品转载
有一段时间,国人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了曹操墓身上,一段时间曹操墓名列近阶段网上点击率前五名......而此时,我不禁寻思: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做?
      回望东汉末年,曹孟德这一“横槊赋诗”的一代枭雄,杀吕布,伐袁绍,征张绣。战赤壁,虽未能一统天下,却也成了历史的一座丰碑。可令人担忧的是,时下的许多人选择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心安理得地“啃老”。只要遗产不朽,就可:“不劳永逸”。有的学者文人,竟把学术界与文坛当成“名利场”,在文化遗产的绸缎上绣上花纹,钉上纽扣,然后穿在自己的身上,自以为光鲜夺目。
      除去这些行为中的经济底色,问题更多的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误读。“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真正的文化遗产不是具体实在的物质,而是那长留心中的精神。无奈许多人却以为只有手摸得到的物件才能承载历史,成为文化产物。于是就有了虚妄编造的“孟获碑文”,于是就有了一个名人三地争抢的搞笑场面,于是就有了学者预估曹操墓不菲的价值......
      殊不知,文化产物不是在苏富比或佳士得那价值超过80000万的古董,也不是地下沉睡千年的古墓,而是能激励我们前行的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和高贵的灵魂。因此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不能限于偏执的泥淖,否则我们就会忘记今世的发展。
      今世的创造便是后人所谓的文化遗产,难道我们可以让后人面对我们的这一段历史文化空白而不知所措?所以,我们不能做文化遗产的“啃老一族”,不要因为一个曹操墓,就掂量着它值几个亿,想着如何享受,而更应科学地继承它,继而创新。
      当好莱坞的《2012》《阿凡达》等一系列富含对未来憧憬的元素走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当一个又一个的诺贝尔奖被西方人高高兴兴捧回家的时候,我们在哪?我们是否还抱着“古人”不放?还有人由此看见“盗墓鼻祖”,在网上掀起“盗墓热潮”,这种行为算不算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的行径呢?
      我们该醒醒了,该去创造我们的时代,使我们的科学与文化得以创新,只有如此才可能让世人有品位、无铜臭地看见“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扬鞭”,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是“换了人间”的和谐社会。这才是真正的继承。
评论